个护美妆行业长期以来存在一个悖论——有功效的产品容易刺激,温和的产品功效又弱。这一矛盾在敏感肌和医美术后护理场景中尤为突出。医用敷料虽然安全,修护力却有限;功效型护肤品虽然见效快,但防腐剂、乳化剂等添加物又可能引发应激反应……
和晨生物科技试图打破这个僵局。这家成立仅三年的合成生物学企业,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团队,用纳米组装稳态递送系统和液氮秒冻锁鲜工艺,开发出“行业首创”的美芯球技术——在保持配方极致纯净的同时,实现活性成分的高效渗透和稳定释放。
目前,这一新技术已被艺星生物等医美机构利用美芯球产品纳入术后护理体系,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医生在临床中观察到明显的舒缓和修护效果。从天津科技大学的底盘细胞开发,到上海交大的递送技术攻关,再到医美临床的验证,美芯球走完了从 0 到 1 再到 10 的全链条。这条路径背后,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次实践,亦是纯净功效护肤这一细分品类的一次深度探索。
荣格工业传媒《happi China 国际个人护理品生产商情》杂志与四位一线专家,围绕“从源头技术到临床应用”的完整链路进行了系统对谈——上海交通大学朱新远教授团队代表王大力副教授阐释了活性原料与递送技术范式;和晨生物联合创始人、CTO 周伟正博士拆解了“纳米组装稳态递送 + 液氮秒冻锁鲜工艺”的工程化细节与产业化能力;艺星生物 CEO 程智斌先生分享了院线端真实使用反馈与产品决策逻辑;上海九院刘韶瑞医生给出了围术期与敏感肌场景的操作要点与风险边界。
与此同时,《happi China》亦受邀出席了 10 月 10 日 在合肥举行的“合成生物 蕴新生美——美芯球全球发布仪式”,见证和晨生物面向产业的阶段性成果发布、与高校与渠道伙伴的协同进展以及智能制造工厂的开放参观。
从源头重塑:底盘细胞到活性递送,讲清楚技术栈
在合成生物学赛道,大多数企业停留在“做出活性”的阶段;而上海交通大学与和晨生物在路线设计上更进一步,试图回答“如何让活性真正被皮肤有效利用”的问题。
王大力团队的研究长期聚焦功能聚合物可控合成、自组装与药物递送系统。对功效护肤而言,最现实的痛点并非“有没有活性”,而是“稳定性、配伍性与生物利用度”。这三件事背后对应着三个工程坐标:如何屏蔽外界配方体系对活性的破坏,如何在复杂体系中都能保持相容,如何让活性在作用位点达到有效浓度。
和晨生物的“双引擎”技术体系给出了具体路径…
一是基于与天津科技大学谢希贤教授团队合作积累建立的底盘细胞敏捷开发平台(SynBio ADS),通过理性代谢改造与定向进化结合,缩短从目标分子到高产工程菌株的距离,提升产率与遗传稳定性,为上游活性提供可工业化的“源头确定性”。
二是周伟正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合作的前沿递送技术平台(HEAID),以纳米/超分子组装为核心,围绕“稳态递送”设计载体与微结构,让大分子、小分子、多肽等不同类型活性获得更可控的渗透与释放行为,同时弱化对传统乳化剂、增溶剂、稳定剂的依赖。
这套技术栈把“成分科学”与“制剂工程”捆成一个闭环,解释了为什么某些经典活性成分(如根皮素、蓝铜胜肽、麦角硫因、VC、PDRN 等)在常规配方里表现平平,却在定制化稳态递送体系中能“安静而有效地工作”。
把减法做到底:把纯净与功效装进同一个工艺包的美芯球
“美芯球”是一个制剂形态,也是一套工艺方法论。
周伟正把它概括为“纯净功效护肤的全链条技术解决方案”——从活性原料、功效组方到稳态递送,再到液氮成型与生成全流程低温管控。关键词只有两组——纳米组装稳态递送、-196 °C 液氮秒冻成型。
纳米组装稳态递送,解决的是活性物在配方体系中的“生存权”。通过可编程的微结构把活性“包裹”在热力学更稳定的状态下,减少氧化、络合、互斥带来的失活与变色,也降低与防腐体系、界面活性剂之间的“内耗”。这直接为“0 添加”(无香精、无色素、无传统防腐、无甘露糖醇等辅料)提供了工艺前提。
液氮秒冻成型,解决的是“鲜活性”。在超低温下迅速定型,锁住分子构象与活性位点,形成多孔度极高的微晶结构。高孔隙率带来两件事:一是速溶,二是高“装载比”。用户端表现为即溶即用的“鲜活体验”,工程端表现为在不借助大量载体与助剂的前提下,依然能把有效剂量做上去。
“配方做减法,功效做加法”的落点,就在这两道工序的咬合上。这解释了为什么“美芯球”可以把根皮素、蓝铜胜肽、麦角硫因、VC、EUK134 等稳定性敏感、配伍苛刻的成分做成“0 添加”的纯功效制剂,又能保留良好的肤感与上脸体验。
更重要的是工业化。很多“黑科技”停在小试,因为一旦进入规模化,就会被冻干速率、晶型可重复性、碎裂率控制、装配与灌装节拍、冷链与仓储条件等现实问题绊倒。
和晨生物的“美芯球”已形成覆盖“原料-制剂-成型-应用”的工艺包,已构建核心专利群,申请1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 8 项专利已授权,结合低温产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可复制工业化。这也是“首发”与“首创”背后最容易被忽略却最关键的壁垒。
从院线到临床:当“无负担修护”遇到“围术期窗口”
产品好不好,必须回到场景。
院线端,艺星生物在全国多家机构的使用反馈清晰而具体——术后红肿、干痒、脱屑等典型不适,在“0 添加 + 纯功效”的组合下更易被患者接受,“没有刺激感,只有温和的舒缓感”是最常见的第一印象。
对运营侧而言,这类产品把“功效强”和“安全阈值高”两件常被迫取舍的事拉回到同一张桌子上,有利于围术期管理的一致性,也降低了医生与咨询师在二次推荐时的沟通难度。
临床侧,上海九院临床医生刘韶瑞的关注点更聚焦在“窗口期的协同”。光电与注射项目打开了皮肤屏障,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传统做法常以医用敷料对冲刺激,但功效维度有限。
稳态递送的“美芯球”提供了另一条路:在保证刺激因子最小化的前提下,有效装入 PDRN、依克多因、蓝铜胜肽、重组胶原、麦角硫因等活性,支持修护、舒缓、滋养、紧致、提亮等不同术后目标的差异化组合。可操作性上,“即溶即用”的成型方式对院内流程也更友好,减少了储运与二次污染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纯净”不等同于“成分越少越好”,而是“把无效负担拿掉,把有效负载做实”。院线与临床的共识在于——当配方系统的可解释性提高、过程与结果的可控性增强,医师端的推荐意愿与患者端的复购黏性会自然上升。艺星与和晨的共同点,恰恰是以“循证逻辑”去搭建产品矩阵,用数据与流程而非叙事来构建信任。
加速产业协同:从“技术验证”走向“生态放大”
10 月 10 日在合肥举行的“合成生物 蕴新生美——美芯球全球发布仪式”上,我们观察到,技术栈已跑通,产线已跑顺,伙伴网络正在扩容。
会上,和晨生物首席科学家、天津科技大学谢希贤教授带来报告《合成生物技术及其在化妆品行业的应用》 。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王大力带来报告《前沿递送技术与化妆品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资深主治医师刘韶瑞带来报告《医疗美容与科学护肤》。
和晨生物 CTO 周伟正博士《美芯球:行业首创纯净功效护肤核心科技》对美芯球产品做了细致全面的介绍。
至柔化工总经理李翔和威柯化工市场总监谭心带来的《美芯球产品创新应用》清晰地展示了美芯球产品的应用价值与市场竞争力,为市场推广铺平了道路。
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和晨生物分别于艺星生物、日本大森、贝普宁、毅康生物、焕炘生物、富莱宏、至柔化工、盛赐化工、威柯化工、昱研化工、酸醇化学等重要客户进行签约,展现了和晨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与美芯球的商业应用潜力。
为推动护肤前沿技术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艺星生物&和晨生物合成生物创新实验室(纯净功效护肤成果应用孵化基地)” 揭牌仪式在现场隆重举行。艺星生物总经理程智斌与和晨生物董事长杨青共同为实验室揭幕。
全体与会嘉宾在发布仪式后前往了美芯球智能制造工厂进行实地参观。在周伟正博士的引导下,嘉宾们参观了美芯球从成分配料、分散溶解、液氮成型、冷冻干燥、自动罐装等全流程工艺环节。
把发布会放进更大的时间轴——和晨生物 2022 年成立,组建“合成生物 + 递送技术”的双引擎;与天津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陆续共建联合平台;在合肥建立低温与成型工艺产线;面向院线与品牌侧推出“纯功效护肤”的制剂化方案。它所回应的是一个明摆着的产业趋势主线——轻医美普及、敏感肌人群扩大、消费决策理性化,对“配方减负 + 功效确定 + 过程可控”的需求高于以往任何时候。
从商业模式看,“美芯球”既可以作为院线标准化 SKU,承接术后修护与日常维养;也可以作为品牌侧的制剂型解决方案,在 OEM/ODM 体系中以“活性成分 + 稳态递送 + 成型工艺”的一体化形式嵌入,提升功效上限与差异化门槛。对供应端,这是把“原料销售”升级为“技术打包输出”;对品牌端,这是在“少即是多”的竞争框架下,获得可验证、可迭代、可放大的产品力来源。
结语:把复杂留给工程,把确定留给用户
功效与纯净并不矛盾,矛盾的是缺乏系统能力时不得不做的妥协。底盘细胞给了“源头可靠性”,纳米组装稳态递送与液氮秒冻把“过程可控性”落到了工程上,院线与临床场景的正反馈则提供了“结果可验证性”。当这三者形成闭环,“纯净功效护肤”才从口号落地为工业化产品学。
从与四位专家的四方对谈,以及合肥工厂的发布现场可以看到,和晨生物与其高校与院线伙伴,正在把一个策略性命题办成一套工程化答案,严肃地解答一道朴素问题——如何用更少的非必要,把更多的有效安全地送达。对一个越来越理性的功效护肤与轻医美市场而言,这套答案,恰好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