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美容观察网资讯正文

180岁的拍摄今日咱们会怎么议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9-11-29 16:44:55  阅读:1710 来源:网易艺术 作者:责任编辑NO。卢泓钢0469

1839年,法国政府买下画家达盖尔发明的银版摄影法专利权,并于8月19日正式公布,这一天也被定为摄影术的诞生日。同样是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当时的曝光时长长达二十至三十分钟。180年的时间流过,在2019年的今天,在视频、电影、动态影像以及当代艺术高速发展的语境下,以及科技迅速迭代,图像生产、传播、存储愈加便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看待摄影?全新一届的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谈论的契机。

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到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于2019年11月22日在厦门集美拉开帷幕,本届是其创立后的第五年,它的缘起所在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也在今年迎来了50岁生日。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创始人、著名摄影艺术家荣荣在开幕致辞中谈到“摄影这一主题,连接着文化,从集美辐射而出,沿海前进,传播着年轻国际摄影季的声音,并与近邻的摄影生态,搭建有力的对话,如日本,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在亚洲产生有效的生态及影响力。”

2019第五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开幕式现场(图片由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提供)

像往年一样,今年依然有8场“年度阿尔勒”单元展览空降厦门集美,包括路西安·克莱格(法国)&爱德华·威斯顿(美国)《第一次展览,第一幅作品》;汤姆·伍德(英国)《妈妈,女儿,姐妹》;伊万洁利亚·科里亚特(希腊)《生者,死者和海上人》;菲利普·尚塞尔 (法国)《数据地带》;《发明的传奇》 ( 法国 );匿名项目《家》(法国和英国);2019 Louis Roederer发现奖得主马修·巴萨(匈牙利)《联系》以及2019阿尔勒图书奖展览。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总监、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创始人萨姆.斯道兹表示,每年他们会选择很重要的摄影家及摄影作品来到中国展出,这一展出的过程也是中法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的过程。

“年度阿尔勒”单元《汤姆.伍德:妈妈,女儿,姐妹》展览现场

“年度阿尔勒”单元《克莱格 威斯顿:第一次展览第一幅作品》展览现场

“年度阿尔勒”单元《发明的传奇-从防毒面具到洗衣机》展览现场

“年度阿尔勒”2019图书奖展览现场

经过五年的发展成熟,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已经具备相对成熟与稳定的展览结构,在8场“年度阿尔勒”单元展览之外,还包括2场“中国律动”单元展览、3场“无界影像”单元展览、3场“在地行动”单元展览、2场“印度影汇”单元展览、一场“藏家故事”单元展览、“空房间计划”板块以及最具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特色的10场“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展。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总监黎静、零零表示,8场“年度阿尔勒”单元展览之外的22场展览均是专门为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全新策划的,这些展览尤其是“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展等,更加丰富的展现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这也是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区别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的亮点。

“在地行动”单元展览《吉勒盖莱克:中国体式》

“无界影像”单元展览《雷磊:庐山恋影院》

“印度影汇”单元展览《催化剂》

“藏家故事”单元展览《布拉噻、寇德卡、贾科梅利:浪漫的,忧郁的》

《集美.集美》展览作为3场“在地行动”单元展览之一亮相摄影季,呈现雷雨亭和颜志伟两位艺术家的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作品全部都聚焦集美,因为雷雨亭和颜志伟就是生长在集美的集美人,不同的是雷雨亭拍摄集美新城,包括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的举办地,而颜志伟拍摄集美老城,尤其以老社为主,通过他们的影像我们大家可以看到集美的过去和现在,而更有意思的是在雷雨亭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集美新城的建设过程,雷雨亭谈到“当今社会的快节奏中,每个人注重结果而非过程,我所要拍摄讲述这些的东西,就是要表现给人家看过程。”作为策展人同时也是厦门人的潘歌谈到本次策展时说,雷雨亭是在观察城市变化,记录城市成长,颜志伟则是把集美的传统人文用摄影进行注释,“我们展览的副标题是《时间集美》,是希望通过时间来观看集美,观看城市变化。”这个时间一方面是很久以前的到现在,另一方面则是不久以前到现在。

“在地行动”展览单元《集美 集美》雷雨亭作品展览现场

“在地行动”展览单元《集美 集美》颜志伟作品展览现场

在“发现奖”中发现摄影新的可能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 提名展每年由5位策展人提名10位艺术家,并以策展人为主导展开工作,今年策展包括蔡丽媛、韩馨逸、施瀚涛、宋振熙、王欢,提名的艺术家包括范西、刘玗、彭可、屏控小姐、孙大棠、唐晶、吴鼎、严怿波、易连、张文心,在展览现场网易艺术走访了部分艺术家。

艺术家彭可带来展览《广场爱恋症》,由韩馨逸策展,之所以用这个名字是为了和所谓“广场恐惧症” 对立,展览也真实反映了艺术家彭可对待中国城市广场以及城市空间的态度,她认为设置在城市这些地方的雕塑、绿植、护栏等具有一种现代性美学,当然除了城市外部空间也包括居住内部空间的种种装饰,这种美学所折射出的是我们深处城市生活的种种经验。当问及作品为何更多是表现空间而非人时彭可谈到:“我可能更敏感的是人身体之外的东西,刚好这些东西也是共同属于我们,我经常会拍一些人做出的决定而不是人本身,是人做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面孔。”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展 彭可《广场爱恋症》展览现场

艺术家唐晶呈现展览《剩》,由宋振熙策展 ,全面呈现了他拍摄的《过度》系列,该系列聚焦艺术家工作生活的城市——武汉,景都是临时性的过度和逐渐消失的过程,同时也是他在欧洲学习摄影10年之后再次回到故乡,用全新视角观看故乡的一种尝试。 对于作品唐晶希望观众可以独立的去欣赏图像本身以及审视图像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我的作品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去除它的叙事性,它不应该成为一个故事。”唐晶也谈到所有的空间建筑到最后都是关于人,关于人如何生存,以及生存留下的痕迹。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展 唐晶《剩》展览现场

走进艺术家吴鼎展览《关于圆的历史》更像是走进多种媒体聚合的场域,各种屏幕显示器、各种图像生成效果,展览由施瀚涛策展 ,吴鼎介绍到展厅所有作品的原点是名为《合成》的竖屏录像,录像中图像与文字所展示的是一次热带风暴,由此展开到逆向潮汐、日全食、鹦鹉螺结构、裴波那契数列,所有的这一切在吴鼎看来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包括被量子力学证伪的最快的兔子和最慢的乌龟。同时竖屏录像也和展厅每一件作品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而他希望有兴趣的观众去发现关联的可能性,对于观看展览阅读作品吴鼎坦言,“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个观看世界、认知世界的角度,会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美学认识或知识系统自由组合,然后生成一种新的解读方式,所以每个人最后解读的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它具有开放性。”而来到展厅直面作品却是解读最好的开始。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展 吴鼎《关于圆的历史》展览现场

艺术家易连打造的展厅更像一个“梦工厂”,并命名为《痴人说梦》。一直以来易连都能清晰记得自己的梦境,更令他困扰的是他会一直去梦里的同一个场景,他希望找到一个解决这一困扰的方式,记日记、做影像,所以在这里用作品呈现了自己十年间的梦境。当作品完整呈现出来后,易连可以感受到梦境间可能有的某种关联性,虽然这种关联性比较抽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跟我的这些梦境就像一个科学实验的分析报告一样,是否能从侧面去找到我创作的一些蛛丝马迹。”易连谈到。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展 易连《痴人说梦》展览现场

作为的策展人,蔡丽媛坦言自己在开始策划易连《痴人说梦》、屏控小姐《无意识拳》两个展览时就很想以不是很摄影的方式展开,通过这两个展览也可以明显看出,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传统摄影,而是在讨论图像、讨论影像、讨论行为以及艺术家和自己身体之间的关系。蔡丽媛也谈到自己的担心,毕竟“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是一个摄影项目,但同时她也观察到中外很多重要摄影节已经从讨论摄影本体延伸到探讨摄影边界,以及探讨摄影和当代艺术、摄影和其他艺术门类、摄影和其他艺术媒介之间的关系,对突破摄影边界的探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展 屏控小姐,挪用自张小船《天真艺术家,蹩脚魔术师-第一个魔术》(2018年)录像截图,现成图像,2019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发现奖”与“女性摄影师奖”

易连凭借《痴人说梦》获得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正是易连作品对摄影边界的突破也使得他的获奖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作为“发现奖”评委的顾长卫基于作品充分的肯定,他认为这样的作品更能抓住观众注意力,在评选中曾开玩笑的问到易连,这些梦都是真做的还是有些是编的,而易连并没有正面回答。作为“发现奖”评委的荣荣谈到,自己是创办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后开始广泛接触年轻艺术家,他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创作越来越多元,荣荣特别提到,近几年涌现特别多很有创造力的女性艺术家,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

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评委、获奖艺术家、策展人接受媒体采访(图片由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提供)

众多脱颖而出的女性艺术家中,罗洋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2009罗洋就曾凭借《Girls》获得三影堂摄影奖,今年她又凭借“中国律动”单元展览《Youth》获得集美·阿尔勒女性摄影师奖,不同于《Girls》系列的是,《Youth》系列在拍摄女孩的同时也拍摄男孩,拍摄对象也从80后、90后变为90后、00后,“我觉得《Youth》系列跟我的生活有点远,他们是更年轻的一代人,可能比我年轻十几岁,所以我是想通过这一系列去了解它们,而我的作品都是在表现当下我的感受。”罗洋谈到。

“中国律动”展览单元罗洋《Youth》展览现场

集美·阿尔勒女性摄影师奖评委、颁奖嘉宾、获奖艺术家、策展人(图片由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提供)

2019年获得集美·阿尔勒女性摄影师奖提名的艺术家还包括:范西、刘玗、林苒、屏控小姐、彭可、阳芷倩、张文心。作为“女性摄影师奖”评委的何伊宁谈到,对于本届提名的艺术家,无论是尚处于实验过程中的,还是作品已经非常完善的,“当这些不同的女性艺术家被放到一起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创作阶段究竟是怎样的。”作为“女性摄影师奖”评委的映里谈到,本次摄影季共有26位女性摄影家参展,接近全部55位参展艺术家的一半,通过这一数据也看到了女性摄影师的发展,同时映里表示“她们的作品也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概念。”

今天以及未来,我们如何看待摄影?

摄影是今天是什么?坚守摄影坚守的是什么?突破摄影突破的又是什么?

摄影的未来是什么?未来的未来是否还有摄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参加集美.阿尔勒摄影季的发起人、评委、策展人、艺术家。

荣荣相信今天是摄影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受到摄影的干扰,就像我们每个人离不开智能手机,也离不开手机里的图像,而当眨一下眼睛就可以拍一张照片的时候——其实这已经被艺术家在创作中应用,我们又怎么能否认不被摄影更多的干扰。荣荣也坚信在最近200年的时间里,摄影是最年轻最有活力的手段之一,“我们谈论的摄影的时候,其实已经清楚它‘入侵’了我们的生活,同时摄影的可能性非常大,我们都是在这个过程中。”

萨姆.斯道兹认为摄影只是一种表达艺术诉求的媒介,一幅摄影作品真正重要的是艺术家的想法。“不是任何一张图片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艺术,也不是任何一个作品集都有艺术的价值百科,当拍摄照片或者拍摄视频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实现时,艺术的修养就会变得更加重要。”甚至选择摄影或者视频,也都仅仅是展现艺术的形式和途径。

在彭可看来每个媒介有每个媒介最擅长做的事情,摄影应对其他媒介的挑战时,还是要回到摄影这一种媒介本身最独特的特性上,同时以一位创作者的立场来看,更重要的是把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归纳到自己的系统里面,“看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图像也好,移动影像也好,都可以继续推进,所以我现在工作方式更多的是建立自己的对观看世界的系统,所有媒介都可以为其所用。”

在唐晶看来今天摄影的新闻功能已经还给了新闻记者,剩下的就是来研究图像,而之所以选择摄影而不是其他媒介他也是经过慎重去考虑的。“我觉得摄影它有一个功能就是去信息化,电影或者视频是反过来的,如果讲一个故事、拍一个纪录片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段和信息量是讲不清楚的。当摄影屏蔽这些信息,剩下的就是高度浓缩的抽象性,以及图像与图像之间的关联,这是摄影现在存在的必要性。”

透过集美.阿尔勒摄影季,何伊宁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被放到所谓传统摄影的空间里讨论图像,一方面会带来一些新观点,另一方面传统摄影的空间则变得越来越小。同时她也注意到很多艺术家本身就是跨媒介的,也有很多摄影师逐渐从摄影单一媒介转向跨媒介,因为传统摄影不再能够支撑他所探讨的议题,正因为如此,当代艺术的比重才会越来越大,而传统摄影的比重越来越小。即使面对这样的挑战何伊宁也依然相信传统摄影不会消亡,拍摄的瞬间连接着一种回忆,一帧帧定格的照片是在沟通我们的过去和未来,没有谁能够抗拒这种记录。但更为关键的或者更值得讨论的是摄影在对抗当代性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比当代性更大的挑战则是技术图像生成时代的到来,回顾整个摄影史,尤其是从数码摄影到智能手机巨大变化的20年,我们能够正常的看到摄影技术的急速发展,展望未来更是如此,是算法、是智能、是大数据,未来已来,以数字景观的形式到来,“这个挑战是不可逆的,一定有人先去探索。”何伊宁谈到。

相比较绘画,摄影足够年轻,相比较数字景观,摄影又足够古老,追问或许不为答案,持续的追问也并为问出标准答案,因为在过去180年的时间中摄影带给我们太多太多,感动、温暖、悲伤、凝思、惊奇,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摄影在未来可以带给我们的更多,时间可以给出最好的答案。

“藏家故事”单元展览《布拉噻、寇德卡、贾科梅利:浪漫的,忧郁的》

布拉塞,大阿尔伯特帮派打手,大约1931年-1932年。明胶银版工艺,30.1x 23.3厘米。由首尔摄影博物馆提供。

“年度阿尔勒单元”匿名项目《家》匿名,1958年.照片由匿名项目提供

“中国律动”展览单元刘珂,《客船上的男孩》,2008, 收藏级艺术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无界影像”展览单元薛若哲,《无题》,2019年。纸面艺术微喷,60cm x 4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展 范西,“客厅”草稿局部,2019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提名展 张文心,《影子迷宫》,2019年。收藏级微喷。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感谢接受网易艺术采访的各位老师,谢谢!)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